《向上社會福利基金會 電子報03期》
闖進育嬰院的大男孩
那個週末,一個大男孩騎著輛腳踏車,淋著滂沱大雨,幾乎是「撞」進了台中育嬰院。
長著一張混血兒的好看臉孔,說著一口歐洲腔的好聽英語,這個大男孩,21年前,經由台中育嬰院出養至歐洲家庭,21年後,他騎著腳踏車,回到這個曾在他離台前撫養他11個月的育嬰院。他的名字是迪。
「我要找我媽媽。」
迪對每一個他在育嬰院裡見到的人,用彆腳但一字一句都深刻的中文,無比認真地說著這句話。
從迪急切的語氣,我們不難發現,這些年來,尋找生母的渴望如何旋繞著他的生命。迪在西歐養父母的悉心照顧與優裕環境下幸福成長,亞裔的血統不曾讓迪受挫,反倒因為在課業上遊刃有餘,一路進入當地的最高學府。然而從少年時期便開始不時從腦海裡冒出來的,關於身世的疑惑,隨著年齡漸長,只有越來越強烈、越來越紛擾的趨勢。
他不願對自己的來處一無所知,不想再盲目猜測自己的親生父母是什麼樣的人……更重要的是,他想不出一個合理的理由,解釋媽媽為什麼丟下他。
為什麼?他不明白。如果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歐洲老夫婦能夠待他如親生,那麼懷胎十月,忍受極大的痛苦生下他的媽媽,為什麼不要他?
為什麼?
為什麼不要我?
這個簡單的句子,在每個不經心的時刻跳出來,用尖銳的刀鋒直指他的心窩,而對於這個如劍般鋒利的問句,他永遠找不到一個可堪抵擋的盾。隨著年紀漸長,這個問號更長成了一株盤繞他生命的荊棘。
於是,他在21歲那年休學了,暫停了即將完成的學業和畢業後優渥高薪的教師工作,他迅速完成了當地兵役義務,用了半年的時間打工、賺取這趟尋根之旅的旅費。而深愛他的養父母不僅贊助他到台灣的來回機票,更完全能夠理解他非回台灣一趟不可的決心,以向來對他的信心與支持,給了迪滿滿的祝福,讓他更有勇氣漂洋過海,來到這個他出世的小島。
Where are you?
找到育嬰院是迪的第一步。之後,他每隔兩三天便來育嬰院報到一次,迪急切尋找生母的渴望,也連帶影響育嬰院的社工們,更加用心協助。尤其是已經在育嬰院20餘年的社工督導,對每個出養的孩子,都仍有深刻印象。當迪因為資料老舊、難以追溯而又急又怒時,她誠懇地告訴迪,育嬰院一定會盡力幫助他,但是能不能找到,或者生母如今究竟願不願意見到他,都是未定之數。
迪知道這層層顧忌後,立刻表示要自己循著舊資料找媽媽。然而多年前,迪的母親便是因為未婚媽媽的尷尬身分,不得不在未婚媽媽之家生下他並送到育嬰院等待出養,礙於保護這位女士的立場,育嬰院無法告訴迪任何關於母親的資訊。
「為什麼我不能找她?那是我媽媽,你知道嗎?那是我媽媽!」迪幾近崩潰的怒氣,震動了育嬰院小小的社工室。
「你先別急,我們會繼續努力,還有希望的。」
「我沒辦法這樣下去……再這麼等下去,我會瘋掉,真的……」迪抱著,長久的沉默令人心疼。「我要騎腳踏車去環島。」他說,也許耗盡了體力,能夠稍稍減輕等待的煎熬。離開前,他仍依戀地轉頭叮嚀。「如果,有任何消息……」「我們會通知你。」社工督導對他保證。
然而事過境遷,當初迪出生的醫院早已拆除、好不容易得到的生母舊時資訊,也只剩下不存在的路名……當初送迪出養歐洲的社工督導,體諒這大男孩渴盼答案的心情,動用了她所知的一切資源,一度還要利用假日,親自去尋訪那些人是已非的舊時街道,訪問當地里長或可能還有些許印象的老人。最重要的是,社工督導必須在整個尋訪的過程中,小心翼翼地,在保密的最高原則下,在極為困難的條件裡,找到迪的生母。她真的找到了!
然而,可想而知的是,迪的生母此時早已有自己的家庭。迪的出現,對生母的丈夫而言,不啻是一顆炸彈,迪的生母既擔心自己現在的家庭因此掀起波瀾,又渴望見見這個無緣的孩子,其中的焦灼與掙扎,必然不是輕易能夠想像。
幸而,經歷了一番掙扎與溝通後,迪的生母最終仍主動打電話給育嬰院社工,表示自己非常希望能見迪一面。這個消息立刻振奮了大夥兒的精神,當然,社工也立刻致電給迪。當時,他正在蘭嶼海岸邊寂寞地思念著媽媽。
「迪,」不知道迪有沒有聽出來,社工督導在電話裡的語氣,也是壓抑著的激動。「我們找到你媽媽了!」
愛是無遠弗屆
當社工督導看著這對分隔21年的母子,見面時強忍激動的淚眼相對時,她知道社工們這些日子以來的努力都是值得的。她微笑著看著這對母子一起用餐,他們之中竟然全無這21年遙遠距離的痕跡,媽媽每一個夾菜給孩子的動作、每一個溫柔的凝視、每一句家常的話語,甚至每一個沉默的瞬間,都以最安靜最深刻的方式,體現著母愛。
迪在台灣的時間,並不多。但他和母親抓緊了能夠相處的每分每秒,像是要將從前那麼長久匱乏的母愛都從命運手中搶回來似的,每一次見面,他和媽媽都有好多好多話可說,那些話語裡,壓縮著他們錯過彼此生命的20年。
後來,迪回到了歐洲,繼續他未完的學業。然而此時的迪,已經得到了一個嶄新的、沒有遺憾的生命。在台中育嬰院尋回的親情,並不只在於迪在台灣停留的時間,當迪回到歐洲,無遠弗屆的愛仍然會成為一雙隱形的羽翼,在任何時地,將迪帶回親愛的媽媽身邊。
一直在這裡
在樂群街上默默服務了50餘年的台中育嬰院,曾為迪與他的媽媽找到新生,也在多年後為他們尋回了彼此。社工督導看著眼前的中年女士與大男孩,想起的卻是當初充滿害怕不安、挺著肚子的少女,以及那個還是襁褓中的娃兒。她不禁回想起在育嬰院服務的這20年,育嬰院因應社會變遷,服務內容不僅僅為失去家庭庇護的嬰幼兒,更曾為早期台灣極少數的未婚媽媽之家,協助許多身心受創的少女,在人生的跑道上重新出發;而今更成為中重度甚至極重度身心障礙者的溫暖家園。所有其他機構無力或不願收容的,我們都毫不猶豫地展開懷抱。秉持著長久的溫暖,不只為迪這樣的孩子尋找溫暖的新家庭,更成為無數失依或身心障礙的孩子們,安心成長的家園。
在社福機構紛紛成為媒體寵兒的時代,台中育嬰院也許不是最知名最熱門的,但我們知道,這兒所提供的愛與服務,最最深刻真誠,毫無疑問。
留言列表